1.金属材料测试
力学性能测试:常温拉伸测试、弯曲试验、弹力测试、螺丝扭矩测试、硬度;
成分测试:成分定性定量测试及分析服务、腐蚀测试;
机构分析:金相分析、镀层分析、失效分析、显微分析;
尺寸测量:平整度、同轴度、粗糙度测量.
2.高分子材料测试
机械力学性能测试:密度与比重、拉伸/挠曲/压缩性能、冲击、洛氏/邵氏硬度、铅笔硬度;
热学性能测试:熔融指数/熔点、水分/灰分、热失重、玻璃化温度、热变形温度、热膨胀系数;
塑料阻燃及电性能测试:UL阻燃性测试、表面电阻率测试、体积电阻率测试;
材料成分分析测试:各类有机物成分定性定量分析.
3.汽车零部件测试
汽车外饰件测试:涂层/镀层厚度、附着力、耐磨、高低温老化、紫外/氙灯光老化、防尘防雨;
汽车内饰件测试:高低温循环测试、高低温冲击测试、紫外/氙灯老化、雨淋测试、防尘测试.
4.可靠性测试
UV测试
氙灯老化测试
三综合测试
HALT测试 快速温变测试 冷热冲击测试
机械冲击测试 盐雾测试
5.化学测试
ELV 测试
    在所有的汽车部件和材料中对有害物质的含量及使用进行限制 
    ■ 在车辆的设计过程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 
    ■ 2003年7月1日后,投放市场的车辆中确保不含Hg、Cd、Pb、Cr(VI),组分(豁免条例中规定的除外)在所有部件和材料中禁用组分的限量 
    ■ 镉 (Cd)≤100ppm(0.01%) 
    ■ 汞 (Hg)≤1000ppm(0.1%) 
    ■ 铅 (Pb)≤1000ppm(0.1%) 
    ■ 六价铬 (CrVI)≤1000ppm(0.1%)
    ■ PBB多溴联苯≤1000ppm(0.1%)
    ■ PBDE多溴联苯醚≤1000ppm(0.1%)
汽车涂料检测
依据《汽车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》(GB 24409-2009)對汽车涂料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
■ A类涂料中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:
| 涂料种类 | VOC含量g/L | 限用溶剂含量 % | 重金属含量 | |
| 热塑型 | 底漆、中涂、底色漆(效应颜料漆、 | ≤770 | 苯≤0.3 | Pb≤1000 | 
| 单组份交联型 | 底漆 | ≤750 | ||
| 中漆 | ≤550 | |||
| 底色漆(效应颜料漆、实色漆) | ≤750 | |||
| 罩光清漆、本色面漆 | ≤580 | |||
| 双组分交联型 | 底漆、中涂 | ≤670 | ||
| 底色漆(效应颜料漆、实色漆) | ≤750 | |||
| 罩光清漆 | ≤560 | |||
| 本色面漆 | ≤630 | |||
■ B类涂料中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:
| 涂料种类 | 限用溶剂含量 % | 重金属含量(限色漆)mg/kg | 
| 水性涂料  | 乙二醇甲醚、乙二醇乙醚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 Pb≤1000     | 
VOC测试
测试项目
| Group | No. | Chinese Name | 
| 挥发性有机物VOC (10L、50L、100L、200L、500L、VDA-278法) | 1 | 苯 | 
| 2 | 甲苯 | |
| 3 | 乙酸丁酯 | |
| 4 | 乙苯 | |
| 5 | p-m-二甲苯 | |
| 6 | o-二甲苯 | |
| 7 | 苯乙烯 | |
| 8 | 二氯苯 | |
| 9 | 十一烷 | |
| 醛酮类有机物Aldehyde | 10 | 甲醛 | 
| 11 | 乙醛 | |
| 12 | 丙烯醛 | |
| 13 | 丙酮 | 
车内空气VOC测试
    GB/T 27630-2011 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
    HJ/T 400-2007 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 
汽车零部件VOC测试
|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 | JASO M 902-2007 汽车内饰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检测)测试方法 | 
| 马自达 | MES CF 090 汽车内饰件VOC检测方法 | 
| 本田汽车 | 0094Z-T0A-0000 汽车内饰件VOC检测方法 | 
| 通用汽车 | TS-BD-003 车内零部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试方法-袋子法 | 
| 现代汽车 | MS300-55 汽车内饰件VOC散发测试方法 | 
| 铃木 | SES N 2403 挥发性有机物散发控制标准 | 
| 上海汽车 | SMTC 5 400 018(V1) 轿车内饰零件VOC测试方法(袋式法) | 
| 长城汽车 | Q/CC SY248 车内非金属零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 | 
| 汽车材料VOC测试 | |
|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 | VDA275 汽车内饰材料甲醛释放量测试 | 
| VDA277 汽车内饰非金属材料总碳散发测试 | |
| VDA278 热解吸气相色谱法VOC和FOG排放测试 | |
| VDA270 汽车内饰材料气味特性测定 | |
| 德国标准化学会 | DIN 75201 汽车内饰材料雾化特性测试 | 
| 通用汽车 | GMW15634 车内装饰材料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测试方法 | 
| GMW15635 车内装饰材料醛酮类物质散发测试方法 | |
| GMW3205 汽车内饰材料气味特性测定 | |
| GMW3235 汽车内饰材料雾化特性测试 | |
| GMW8081 内饰材料室内排放测试(静态顶空GC-MS) | |
| 大众汽车 | PV 3341 汽车内饰非金属材料有机化合物排放测试 | 
| PV 3900 汽车内部空间的构件气味检测 | |
| PV 3015 内装饰非金属材料可冷凝组分测定 | |
| PV 3925 汽车内饰材料甲醛释放量测试 | |
| ISO6452 橡胶或塑料覆织物 汽车内装饰物的雾气凝结性能的测定 | |
汽车零部件清洁度测试
汽车行业中关于清洁部件的要求,最早是由罗伯特·博世公司(Robert Bosch)在1996年为了提高柴油汽车发动机共轨喷射系统的生产质量而提出的。罗伯特·博世缩小了喷嘴的尺寸至200μm甚至更小,但是小喷嘴很容易被系统中残留的污染颗粒堵塞,于是提出了对生产中清洁部件的质量规范。
所有清洁度分析都分为三个步骤:1.从零部件表面污染物颗粒通过萃取液来清洗获得。2.液体用过滤膜进行过滤。3.将过滤膜进行分析以确定颗粒的质量、数量、尺寸和类型。
检测标准
依据国际标准、德国标准、国标及客户自定义标准
IS0 16232、VDA 19.1-2015、ISO4406/4407、GB/T 3821-2005 《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测定方法》、TR 92895_02、PV3336、PV3347、TST_N_002_02_20_002_00_v731108等标准完成清洁度实验。
2003年2月,欧盟发布了《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》(ROHS指令)
2011年7月,ROHS替代指令2011/65/EU,即ROHS2.0正式发布,将所有电子电气产品涵盖在指令管控范围内
2015年6月4日,欧盟官方公报(OJ)发布ROHS2.0修订指令(EU)2015/863,正式将邻苯二甲酸二(2-乙基)己酯(DEHP)、邻苯二甲酸丁卞酯(BBP)、邻苯二甲酸二丁酯(DBP)、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(DIBP)列入限制物质清单中,强制管控物质增加至十项。且2019年7月22日起所有输欧电子电器产品(除医疗和监控设备)均需满足该限制要求;2021年7月22日起,医疗设备和监控设备也将纳入该管控范围。
| 限制物质 | 限量(%) | 
| 铅(Pb) | 0.1 | 
| 汞(Hg) | 0.1 | 
| 镉(Cd) | 0.01 | 
| 六价铬(Cr Ⅵ) | 0.1 | 
| 多溴联苯(PBBs) | 0.1 | 
| 多溴联苯醚(PBDEs) | 0.1 | 
| 邻苯二甲酸二(2-乙基)己酯(DEHP) | 0.1 | 
| 邻苯二甲酸丁卞酯(BBP) | 0.1 | 
|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(DBP) | 0.1 | 
|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(DIBP) | 0.1 | 


 
 